作者:图灵天宜 • 2017月09月15日
近日,俄机器人逃跑事件备受关注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该新闻的爆点在于它引发了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失控感。
这个机器人因多次试图从试验场逃跑而出名。其中,2016年6月该机器人逃离试验场进入城市,在电池耗尽之前走了大约50米。
Promobot公司的服务机器人可以担任万能助手、管理员和人群密集点助手的角色,其功能包括沟通、识别以及扩散宣传材料。该产品最主要的优势是高度的智能、庞大的俄英中三语语音库。除此之外,它的身份识别能力很强,能判断性别、年龄、心情,并且能提供识别对象的统计数据。
面对人工智能该何去何从
人创造了机器,而机器终将做到脱离人的控制而工作。例如机器人,通过安装程序使其具有了人的意志,甚至于超脱于人为其赋予的意志产生活动。另外前段时间浙江无人超市一度一起人们关注,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下,你如何选择才能跟上步伐?
目前,大批量的人投身到互联网以及IT行业的开发潮流中,因为这是大势所趋。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科技,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人工智能的掌控者,而不是被它所淘汰。
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和鼓励下一代的想象力,因为这将是人工智能来临之后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。对于我们自己,则也应该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一样,“一生保持着聪明的小学五年级男孩那种疯狂的热诚和强烈的好奇心”。
未来很可能有这样的场景:我们只看到一个或者几个人,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操纵着若干台计算机,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些许相互沟通。今天这种场景只有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中才能看得见,而未来,这种工作模式会出现在一间办公室中。而那几个人并不是机器操作工人,而是各个部门的主管,只不过他们管理的不再是具体的人类员工,而是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。
人类会逐步地打破学科间的界限,而人工智能将会非常习惯于在某个垂直领域发挥作用。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学会接纳和欣慰于自己的工作被机器做得更好,而不是抱残守缺于多年积累的“技艺”。我们必须要适应做个多面手,并教育下一代追求更为宽广的思维和眼界,而不是满足于拥有“一技之长”。
在商业领域,我们可能既要懂设计,又要懂研发;既要懂生产,又要懂质控;既要懂营销、又要懂销售;当然,最重要的是必须懂互联网、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运作机制,这样我们就能够跨界去处理问题,因为我们的“手下”可能都是一群专业度极高的机器,作为“上级”,我们只需要让它们“理解”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即可。
简而言之,人工智能负责在给定模式下完成任务,而人类要依靠跨界思维定义这个模式。为此,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能力,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认知模式,以符合这样的要求。
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心,其实是庸人自扰。人工智能因为他的高智能,因为他的太精确,而人类最重要的部分,是阴阳磨合的部分,是追求无知的部分。意识决定行为,但是意识背后的潜意识是更加本质地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意识,虽然这个潜意识是无形的、随机的、随意的,是无法计算和统计的。”
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共进
人工智能在近几年发展迅猛,并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除了会下围棋的AlphaGo,还有帮人快速查阅手机信息的siri苹果手机智能语音助手,会写诗且已经出版了诗集的微软小冰等等,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。不可否认,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,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,未来我们要展望,但更要活在当下,不管世界怎么变化,我们都应该如如不动,回归内心,开发自身本源的鲜活智慧,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,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温度。
换一个角度来说,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瓶颈还是人才。一类是那些能真正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工程师,另一类则是有创新意识和商业头脑的人才,能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广泛地应用,华软更多关注的还是如何去培养这类的人才